
点击播放视频
第十三篇:红色故事——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讲述人:时宪良
1930年1月5日的夜晚,天寒地冻,毛泽东在上杭古田的协成店内伏案埋笔,在这里写下了一篇8千多字的长篇信件--《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古田会议胜利闭幕后,正好迎来1930年元旦。为了粉碎敌人的“三省会剿”,实现“争取江西”的计划,红四军前委决定红军主力离开闽西,回师赣南。
在这样一个战略转移的时刻,林彪以《新年献词》为名,给近在咫尺的毛泽东写了一封新年贺信,信中又一次明显流露出“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的悲观情绪。在红军行动问题上,反对“争取江西”的计划,而主张在福建、广东、江西3个边界区域的流动游击,不相信革命高潮有迅速到来的可能,不赞成扩展农村革命根据地,在尚未建立游击区域建立红色政权、用红色政权的巩固和扩大去促进全国革命高潮到来的思想认识。
林彪这种思想在当时红四军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为了扭转这种错误思想在红四军中的影响,毛泽东就在协成店这座小楼里,写下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篇给林彪的回信,批判了对中国革命前途悲观失望的思想,对林彪进行了严肃耐心的教育。这篇通信中明确指出了右倾悲观主义思想的根源,是从主观主义出发,把革命主观力量看小了,把反革命力量看大了,只观察事情表面现象,未观察它的实质。其理论根源,主要是没有把中国是一个许多帝国主义国家互相争夺的半殖民地这件事认识清楚。其结果,则如《古田会议决议》所指出的,这种“对于政治形势的主观主义的分析和对于工作的主观主义的指导,其必然的结果,不是机会主义,就是盲动主义”。
在这篇通信中,毛泽东运用马列主义的科学分析方法,指出伴随国际帝国主义之间、帝国主义和殖民地之间、帝国主义和本国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的发展,中国各派反动统治者之间,中国人民和帝国主义、各派反动统治者之间的矛盾也日益发展,如果我们认识了以上这些矛盾,就知道中国是处在怎样一种惶惶不可终日的局面之下,处在怎样一种混乱状态之下。就知道反帝反军阀反地主的革命高潮,是怎样不可避免,而且是很快会要到来。中国是全国都布满了干柴,很快就会“星火燎原”。
信中还高度赞扬了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指出:“这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和半殖民地农民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且无疑义地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毛泽东同志高瞻远瞩,满怀信心地预言:“现时中国革命的主观力量里然弱,但是因为反革命力量也是相对地弱的,所以中国革命的走向高潮,一定会比西欧快。”他热情地讴歌即将到来的中国革命高潮:“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有针对性地回答了红四军党内存在的悲观主义思想,为中国革命的前进道路指引了正确方向,坚定了全党全国群众争取伟大胜利的立场和信心。
毛泽东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的论述,实际上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道路的思想,是对马列主义关于武装夺取政权学说的重大发展,标志着中国革命开始在理论和实践中探索自己的道路,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又一块基石。
写完这篇通信后,毛泽东于1月7日,率领红四军第二纵队顶着风雪,越过崎岖山岭,胜利抵达武夷山下。登上武夷山巅,极目四望,山前山后,红旗招展,战士意气风发的状态,与纷飞的大雪,构成了一幅雄伟壮丽的画图。毛泽东即景抒情,写下了催人奋进的战斗词篇《如梦令•元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