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以来,在省国资委的坚强领导下,泰安国资坚决树牢“树国企形象、创国资速度”的工作导向,明确了抓发展提效益、抓改革提能力、抓党建提作风“三抓三提”的工作思路,统筹推动国资国企各项工作再上水平。截至今年11月,参控股企业资产总额914亿元,净资产254.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8.5%、19.8%;实现营业收入211.3亿元、利润总额33.2亿元,分别增长8.8%、63.1%。今年上半年市属国企上缴国有资产收益7230.03万元,提前完成全年目标任务(5610.51万元)。
一、2021年工作情况
(一)抓发展提效益。集合国资国企力量,把抓工业抓产业抓实体经济作为主攻方向,深化央企省企合作,实施“1246”突破工程,即启动1家企业上市,力推2个集团发债融资,建成投产水工产业园、玻璃科技产业园、金源矿业、瑞达丰医药中间体4个重点工业项目,突破国泰民安健康产业园、泰山黄精科技产业园、小麦糊粉层产业化示范基地等6个“免疫力经济”大健康产业,提高财政贡献。一是立足实体工业、加快项目建设。提出立足泰安优势资源、立足10+1产业、瞄准央企省企和知名民企、瞄准产业高端“两个立足、两个瞄准”的项目工作思路,带领6个集团分别选定工业经济、实体项目,全面加快建设。其中,金控集团金源矿业持续加快生产,上半年实现收入4561万元。国泰民安集团去年底混改投资的东平玻璃科技产业园项目,新上药用玻璃扩规生产线已投入试生产,新建厂区5月已拿地正在加快建设;二是围绕康养福地、做强免疫力经济。去年把握后疫情时代产业趋势,发挥养老泰安、养生泰山资源优势,率先在全国提出并发展免疫力经济,举办了首届中国免疫力经济泰安论坛,推动永久会址落地泰安。今年举办央企省企项目集中签约暨免疫力经济产品路演,52家央企省企出席活动,签约项目16个,总投资181.3亿元;泰山产业大集期间,免疫力经济产业集群独立参展。大众日报专版发表泰安免疫力经济文章,全面阐述免疫力经济的定义内涵和路径实践。市委编办批复设立泰山免疫力经济产业研究院。7月25日,全球首条万吨级小麦糊粉层产业化示范基地投产,人民日报客户端、新华财经、山东新闻联播等主流媒体报道。下半年,泰山黄精智能工厂和产品展销中心投产、泰山免疫力经济产业研究院投入运行;泰山四季冰雪运动主题公园(已获批省内首家冬奥文化广场)投入运行,全面打响泰安大健康产业新品牌。三是加快资本运作,突破做大做强。编制《“十四五”国有资本投资规划》,金控集团上海证券交易所8亿元、5年期非公开发行公司债券获批;1亿美元境外债成功发行。金土地公司上市程序启动,资产证券化水平不断提升。
(二)抓改革提能力。2021年,将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作为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总抓手,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效果导向,精心谋划、统筹协调、强力推进,实现了“四个全面”目标,即组织机构全面建立,实施方案全面覆盖,培训督导全面落实,重点改革任务全面发力,截至10月底已完成改革总任务的70%以上,提前完成全年预定目标。年内全面建立第一议题制度及前置讨论重大经营管理清单,董事会建设工作取得明显突破,剥离国有企业办社会职能及社会化管理、公司制改革收尾顺利完成,违规经营投资责任追究体系全面建立,市委、市政府研究出台市属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办法,国有资本布局结构不断优化。重点提升国资信息化监管水平,深刻把握信息化监管对动态监测风险、提升监管效能的重要意义,在去年市本级在线监管系统首个与省平台完成对接基础上,创新市县平台共享模式,今年全省首个完成县级在线监管全覆盖。省国资委调研给予评价泰安工作实现“两个第一”,有关做法予以全省推广借鉴。
(三)抓党建提作风。牢记国企姓党、强化使命担当,创新开展“一个国企一面旗”城市基层党建活动,14家驻泰央企、市属国企“进社区、办实事”,构建共驻共建共享新格局。坚持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把企业特点和发展成效融入党建品牌,七一前夕,集中发布金控集团“鑫”向党、泰安银行“泰山清泉、滋润万家” 等10个党建品牌,“一企一特色、一企一标识”国企党建品牌集群初步形成,形成了红色文化,打响了红色广告,较好实现了党建与业务相融共促、共同发展。
二、2022年工作计划
(一)强力推进集团组建,着力优化国资布局。从全市重点任务和产业布局出发,围绕优化国有资本布局结构、推动国资国企做强做优做大,突出“城市建设运营商、产业发展助推器”的功能定位,对现有产业相近、业务相关的市属国企进行了重组整合,组建了泰安市泰山城建集团、泰安市泰山产业发展投资集团、泰安市交通发展投资集团、泰安市泰山文化旅游集团 4家定位清晰、资源集聚的市属一级集团,形成城乡建设、产业投资、交通发展、文旅康养四大国资平台。同时,新建改建了新基建、新能源等企业,对当前智慧城市建设、“双碳”战略等产业风口进行提前布局,将管网、水源、水库等行政事业资产注入经营性企业,实现资源变资产、资产变收益,将切实提高市属企业集团的综合竞争力和自我造血功能,有助于进一步理顺国资监管体制、激发市属国企改革发展活力,在全市国资国企改革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目前集团组建尽职调查和资产清查阶段已基本完成,集团名称预约同步完成,薪酬预发、员额控制、监管办法等业务支撑也同步到位,注册登记和挂牌筹备等工作压茬推进,确保2022年1月底前全面完成集团组建工作任务。
(二)聚焦发展重点发力,加快培植特色产业。坚持“项目为王”,按照“两个立足、两个瞄准”要求,围绕产业链上下游开展精准招商,加快建设一批补链延链强链的重点项目。认真贯彻市委、市政府关于构建特色产业链、编制发展全景图的部署要求,在打造“一链三园”(一链即免疫力经济大健康产业链,三园即泰山免疫力经济产业智慧园区、健康粮食食品产业园、国泰民安药用玻璃综合产业园)基础上,尽快拉长产业链,形成产业集群,形成规模效应。同时,结合市属国资平台整合重组,树牢“城市建设运营商、产业发展助推器”的目标定位,培强壮大国资主导产业。
(三)聚集深化国企改革,全面完成三年行动。咬定国企改革三年行动“2022年七一前各项重点任务基本完成”目标,全力推动各项改革举措落地见效,确保按时高质量完成改革目标任务。一是进一步规范产权管理,促进以管资本为主的职能转变。加强产权登记信息化建设,完善国家出资企业产权登记信息系统,做好更换数据审核录入工作,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基础数据;做好日常产权登记工作,监督规范企业产权变动行为。进一步落实《以管资本为主进一步推进职能转变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管资本的重点内容和路径方式,减少审批事项,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充分运用国资监管平台等信息化手段,减轻企业工作负担,不断提高监管效能和工作效率。加大授权放权力度,对国资监管机构的权力、责任进一步厘清,尤其是可授权空间的进一步扩大,激发企业自主经营的活力以及适应市场竞争的能力。二是落实新出台经营业绩考核办法,进一步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指导、督促各级监管企业贯彻施行全员绩效考核制度,确保2022年全面覆盖;完善监管企业工资决定机制,形成各类企业的工资正常增长机制,促进企业收入分配的更加合理有序;探索建立非上市公司中长期激励体系,指导、督促各一级企业对所出资企业开展中长期激励梳理评估;对商业类中公益类业务探索实行分类核算、分类考核,进一步推动相关工作深度开展。三是强化国资国企法治化建设,建立制度化法治化管理体系。以深入开展法治国企示范创建活动为抓手,着力健全领导责任体系、依法治理体系、规章制度体系、合规管理体系、工作组织体系,持续提升法治工作引领支撑能力、风险管控能力和主动维权能力,不断深化治理完善、经营合规、管理规范、守法诚信的法治国企建设,推动法治国企建设向纵深发展。
(四)聚集党建引领发展,打响国企党建品牌。一是激发党建引领新活力。深入落实党建第一责任人职责,全面推行国企党组织书记党建述职评议,树牢旗帜鲜明讲政治的工作导向。开展国企党建工作责任制考核,明确国企党建“抓什么”“怎么抓”“抓到什么程度”,同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相衔接,同企业党委领导人员任免、薪酬、奖惩相挂钩,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二是持续夯实党建基础。以落实《国有企业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和《泰安国企党建规范化手册》为载体,持续抓牢国企党组织规范化示范提升。建强基层党组织,扎实开展党支部评星定级管理工作,坚持分类施策,加大奖惩力度,推动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三是坚定不移纠治“四风”。持续加强作风建设、营造国资国企新风正气,盯住关键环节和关键岗位,梳理完善廉政、经营风险点,强化制度建设,堵塞隐患漏洞,保持国资系统“零违纪”,使作风建设的制度笼子越扎越紧。四是打响党建品牌。深化开展“双强双争”主题活动,持续开展党建品牌创建活动,引导企业结合经营业务实际,开展党建创新,系统提升国企党建水平,打响泰安国企的党建品牌和红色广告。
附件:特色亮点工作
2021年亮点工作
一是全省率先完成市县两级信息化监管全覆盖。去年以来,泰安市高度重视国资在线监管系统建设,列入市委市政府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和市国资委“十项重点任务”,对照省国资委关于今年10月底完成市级系统建设及探索延伸至重点县的部署要求,坚持政策、效果、改革三个导向,全力推进市县两级系统全覆盖,加快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信息化监管。特别是紧紧围绕上级关于在线监管系统建设要符合自身特点和经济实用的工作要求,泰安国资广泛开展调研,立足县级国资国企规模小、业务少、资金申请困难等工作实际,创新“平台共享”“报表定制”“预留拓展”模式,实现上级政策与工作实际紧密结合。去年10月,市本级在线监管系统一期第一个与省平台完成对接;今年8月,覆盖6个县市区、高新区的在线监管系统全面投入运行,第一个完成市县两级信息化监管全覆盖,以“两个第一”工作成效完成省国资委任务目标。
二是深入推进央企省企知名民企合作。发挥国有资本引领撬动作用,立足泰安优势资源、立足10+1产业、瞄准央企省企和知名民企、瞄准产业高端,突出央企省企、知名民企合作,助力国有经济高质量发展。今年2月份,成功举办“央企省企投资泰安助力建成五个名地”项目集中签约暨免疫力经济产品路演活动,邀请52家央企、省企的120多名负责人出席活动,集中签约重点项目16个,总投资181.3亿元,作为年后全市首个大型招商引资活动,引起各界热烈反响。2021中国泰安投资合作洽谈会签约仪式上,市国资系统共有6个项目上台签约,计划总投资19.8亿元。2021年9月份举办的中国企业论坛“新阶段新格局新动能新山东”签约仪式上,我市共有4个国资合作项目现场签约,计划总投资88.34亿元,位居全省地市前列。
三是加快构建免疫力经济大健康产业链。抓住中国免疫力经济论坛永久会址落地泰安契机,发挥“养老泰安、养生泰山”品牌和资源优势,在全国率先提出并大力发展为全民健康服务的免疫力经济大健康产业。今年以来,全球首个万吨级小麦糊粉层产业化示范基地、泰山黄精“工业+旅游”智能工厂正式投产,集线上直播、线下销售、科研孵化于一体的泰山免疫力经济产业研究院11月份投入使用,初步构建了涵盖健康功能性食品、医疗、康养、文旅等多个行业,一二三产智慧化融合发展,以泰山免疫力经济产业研究院为基础,泰山黄精科技产业园、小麦糊粉层产业化示范基地、泰山温泉康养小镇、泰山桃花源森林康养小镇等“一梁五柱”重点项目为支撑的免疫力经济大健康产业链,着力培植千亿级产业集群。
四是持续深化薪酬制度改革。为深入贯彻落实《泰安市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实施方案》持续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任务,探索优化薪酬结构,进一步推进国有企业差异化分类考核,健全市属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指标体系,年初开始了市属国有企业负责人业绩考核和薪酬管理办法的修订工作,期间分别赴省国资委和烟台、聊城等地开展专题调研学习,深入研究了浙江、温州等外省市做法,多次与省国资委和德州、济宁、日照、枣庄、临沂等地对接交流,聘请专家教授开展业绩考核与薪酬管理专项课题研究,就相关业务问题与人社、财政、公用事业等部门单位开展座谈讨论,书面征求了市委组织部、市财政局等27个市直部门单位和企业的意见并作了相应调整,对考核指标计分办法及薪酬核定公式进行了全面测算和完善,最终经市政府常务会议及市委常委会审议通过后,正式出台了《泰安市市属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与薪酬管理办法》,将更好的发挥业绩考核与薪酬管理工作“指挥棒”“度量衡”作用,引领市属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
五是加强法治国企建设。坚持党的统领,高位推动。按照市委全面依法治市委员会总体部署,政法、国资、司法等多部门协同联动,在深入调研基础上,确定把合规管理和示范创建分别作为法治国企建设的着力点和突破点,以点带面、全面提升。组织召开全市国有企业加强合规管理暨开展法治国企示范创建活动动员大会,制定出台《市属国有企业合规管理指引》和《关于开展法治国企示范创建活动的实施方案》,动员部署全市国有企业坚决打好落实全面依法治理的持久战、推进国资国企改革发展的攻坚战、全面加强合规管理的突击战。坚持示范创建,典型带动。以法治国企示范创建活动为抓手,细化量化创建任务,明确完成时限和要求,深入推进法务、合规、风控一体化运作,确保每个示范点都建成法治国企的标杆。坚持抓牢“关键少数”,以上率下。牢牢抓住“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这个关键,不断强化依法治企主体责任,将法治建设纳入企业负责人业绩考核指标体系,与薪酬挂钩;市属国有企业普遍建立由主要负责人牵头的法治建设领导机构,将依法治企要求纳入企业内部考核评价体系,与企业主责主业同谋划、同部署、同推进,形成自上而下推进法治国企建设的浓厚氛围。